苏州服装定做满族-苏州民族服饰
清朝雍正在位几年?是因病还是被刺而故?
雍正是炼丹吃了丹药重金属中毒的
雍正喜好炼丹,由来已久。他在做皇子时,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那时他曾写过一首题目就叫《烧丹》的诗: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这首诗中,又是铅砂,又是炉火,烟雾缭绕,功兼内外,就好像一幅活灵活现的炼丹写真图。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所认识并有些研究了。
这里所说的炼丹,是道教企求不成仙的一种修炼方术。严格讲来,丹有内外之分。外丹,是指用天然矿物石药为原料,用炉鼎烧炼,以制出一种所谓的服后不的丹药。历史上的炼丹道士,有主张炼制和服食黄金、丹砂的金砂派;有提倡以铅料、水银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还有极言用硫磺、水银合炼以求神丹的硫汞派。内丹,是指通过内炼使精、气、神在体内聚凝不散而成丹,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雍正的一生,便与金丹仙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雍正曾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并敕命在张伯端的故里建造道观以做崇祀。据《紫阳道观碑文》记载,雍正特别赞赏“真人”张伯端“发明金丹之要”。
至迟从雍正四年(1726)开始,雍正皇帝就经常吃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他感觉服后有效,还作为特殊礼品赏赐给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河东总督田文镜等一些宠臣。在田文镜的一件奏折上,雍正用朱砂笔写道:“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雍正劝自己的宠臣,对御赐丹药,放开胆子吃,丝毫不用怀疑,因为他对这种丹药“知之最确”。这表明,雍正很注意研究丹药的药性,并且对他所服用的丹药已是确信不疑了。需要说明的是,雍正这时吃的“既济丹”,当是方家术士们在外炼制的,清朝皇宫在这一时期还没有直接的炼丹活动。
雍正八年(1730)的春天,雍正皇帝闹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雍正命令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为此,他给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川陕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一大批地方高级官员,分别发去文字完全相同的手谕。
雍正手书朱谕的内容如下:
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导,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如有闻他省之人,可速将姓名来历密奏以闻,朕再传谕该督抚访查,不可视为具文从事,可留神博问广访,以符朕意。慎密为之!
雍正的这道密谕,中心意思是,让封疆大吏们代皇上寻找会修养的道家术士。为此,雍正要求地方大员:第一,务必将此事当成要务,一定要“留神”,而绝不能视作可办可不办的事;第二,一旦访得“深达修养”的人,对其家属要优厚安排,对其本人要好好护送来京;第三,尽管打消顾虑,哪怕推荐的人不很合适,也不会怪罪;第四,本地没有的,若听说外省有,也要奏报上来。最后,雍正嘱咐,此事属于绝密,千万“慎密为之。”
这道非同一般的密谕,雍正在当时总共写了多少份发给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今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九份,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六份。这十五份朱谕,每份内容都完全一样,一字不差。若在通常,发给各地官员的谕旨,如果内容文字相同,都是由亲密大臣代笔,唯独这道密谕,全是雍正用朱砂一笔一笔一份一份地书写,而且十分工整,可见雍正对此事的慎密和重视。
皇帝既然如此重视,反复叮嘱臣下“留神博问广访”,“不可视为具文从事”,做臣子的有谁还敢怠慢?收到雍正的朱谕,各地官员即刻展开寻访行动。很快,四川巡抚宪德写折子报告说,当地有个叫龚伦的人,人们都称龚仙人,有长生之术,都八十六岁了,姨太太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雍正立即谕令召进宫来,可就在这时,那个龚仙人升天去了。
没能见到龚仙人,雍正自然十分惋惜。但他并不甘心,又命四川巡抚宪德秘密查访,看龚仙人的儿子是否从他的父亲那里得到什么“秘传”。宪德于是又去秘访,结果几个儿子都说“未曾领受其父秘传”。龚伦的后人或许是感到此事干系重大,万一出点什么差错,身家性命就保不住了,所以未敢应召。后来的事实表明,龚伦的儿子是聪明的,河南道士贾士芳应召入宫就命丧黄泉了。
贾士芳是如何入宫的?那是浙江总督李卫,在奉到寻访道士谕令的第二天,便写折子向雍正报告说,民间传闻在河南有个四处游荡的道士叫贾士芳,素有“神仙”之称,特推荐这个贾道士进京为皇上治病。这个贾士芳,原先是北京白云观的道士,后来浪迹河南,远近有些名气。
雍正看过李卫的奏报,立即命令主管河南山东两省政务的河东总督田文镜派专人送贾士芳进京。贾于雍正八年(1730)七月间抵达宫禁,开始给皇上治病,竟颇见疗效。对此,雍正十分高兴,对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说:“朕躬违和,适得异人贾士芳调治有效。”在九月初六日李卫的秘折上,雍正还表扬李卫推荐贾道士有功,朱笔批道:“朕安,已全愈矣。朕躬之安,皆得卿所荐贾文士(即贾士芳)之力所致。”于是,贾士芳由一个野道士变为备受天子宠信的“异人”,身价陡增百倍。
可是,伴君如伴虎。仅仅是一个多月的工夫,也就是在这年的九月间,雍正突然将御用道士贾士芳下狱治罪。关于贾士芳的获罪,历来说法不一。现在,原始的皇宫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新证。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件经雍正亲笔修改过的上谕,据考证是雍正八年九月间发的。在这道谕旨中,雍正很直白地说:贾士芳的“按摩之术”、“密咒之法”,起初确实是“见效奏功”。可是,“一月以来,朕躬虽已大愈,然起居寝食之间,伊(指贾士芳)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其调治朕躬也,安与不安,伊竟欲手操其柄,若不能出其范围者。”雍正进而斥责贾士芳“公然以妖妄之技,谓可施于朕前。”读了这段谕旨,我们自然了解到贾士芳获罪的真相,原来这个道士利用“按摩”“密咒”等方术,逐渐控制了雍正的健康,让他舒适便舒适,让他难受便果然难受。贵为天子,怎能受他人摆布?雍正一旦察觉到自己的安康被贾道士操纵,顿感问题严重,遂刻不容缓地处理此事,立即下令将贾道士处斩,罪名是:贾士芳在朕的面前使用妖术。
贾士芳的案子发生后,雍正曾极力为李卫开脱,说李卫当初推荐时已经声明不知道贾某的底细,只是将所见所闻奏报上来,尽无隐之忠诚,因此只可嘉奖而无过错。这就给那些已经和将要推荐道士的大臣们吃了定心丸。
虽然砍了贾士芳的头,但雍正并没有因此失去对道士的信任。据清宫档案记载,从雍正八年(1730)闹病到五年之后去,雍正皇帝参与道教活动一直十分频繁。在皇宫,除了专门进行道教活动的钦安殿外,雍正还请道士们在太和殿、乾清宫等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在他的寝宫养心殿安设斗坛,以求道神的保护。雍正为做法事,还在苏州定做道士们穿的丝缎法衣,一次就是六十件。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仍保存着雍正当年身穿道教服装的画像。
雍正甚至在御花园建了几间房子专门给道士娄近垣等人住,以便随时请这些道士祈祷修炼。就此,雍正九年(1731)正月二十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接到一道谕旨,上面说的十分明白:“朕看后花园千秋亭,若设斗坛不甚相宜,用后层方亭设斗坛好……玉翠亭之东有空地,量其地势,将小些的房添盖几间,给法官住。”这里的后花园,即是紫禁城内的御花园。以往,在皇宫内虽设有多处供奉佛道的处所,但这类地方除以太监身份充当的僧人、道士外,未经净身的山野僧道是从来不准在大内居住的。现在,雍正谕令在御花园玉翠亭的东侧添建几间房“给法官住”,也实在是破天荒的举动了。
翔实的档案资料表明,雍正不仅在全国大范围地秘密寻访道家术士,而且还在皇宫里与道士们打得火热。这些道士虽然其方术各不一样,但均属“修炼养生之人”,其目的都是为雍正“治病驱邪”。这当中有念咒按摩的贾士芳之流,有设坛祈祷的娄近垣之辈,还有下面将谈到的“为炼火之说”的张太虚、王定乾等一伙人。
雍正在与道士们打得火热的同时,皇家园林圆明园开始升火炼丹了!
皇帝炼丹,这当然是绝密事件,在官书正史上不可能有记载。可是,在清宫秘档中仍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在雍正八年(1730)冬天的《活计档》,其中十一月有一条,十二月有三条。这四则档案向人们透露,雍正八年末,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在 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的主持操办下,先后运入四千余斤木柴煤炭,利用矿银等物开始为雍正炼丹。
我想知道 “十八镶滚”的发展史 和 “十八镶滚”的特点 !!!!着急啊 谢谢了
镶滚服,是在衫、袄、裙等服装上镶嵌各种花边。清初时,只在襟边及袖端处镶绣,颜色趋于素净。到咸丰、同治年间,则镶滚繁复,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包括牡丹带、金白鬼子栏干、盘金间绣等各色镶滚。直至光绪末年,仍盛行镶滚装饰工艺。一衣仅有六分绫绸,而镶条则居十之三四。当然,从镶滚花边的繁简程度,也能看出其社会地位、家境状况等。镶滚服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丝织染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清中叶以来,花边手工业发达,衫裙做成后,购来成品栏干辫子订上即可。由于省时省力,而又美观华贵,致使镶沿之风久盛不衰,深为女子喜爱。
咸丰和同治年间,京都妇女服饰镶边多多益善,有“十八镶”之说;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褶裙”,有的多达300个褶;当时的“马面裙”,又称“月华裙”,每个褶中,五色俱全,镶边、褶裥与加色都体现了强烈的外饰意识,与服装的实用功能没有关系。
十八世纪的中国清代服饰风格与罗可可爱好繁缛、纤细、奢华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过份精巧。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占主流的满族服装,里三层、外三层、披领、云肩、补服、朝服、马褂、坎肩重重叠叠,色彩纹样纷繁,层次丰富,再加上颈间的朝珠,冠上的花翎,腰间的扇袋、香荷包等前后左右几乎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饰件。此外在头饰方面,空前绝后的“大拉翅”加高了人体,也似乎与西方有雷同的效果。这些既是出于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与西来的罗可可风格有关。在我国历史上,清代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历代妇女都修长、纤细,这并不是满族妇女都长得高大,而是借助了高如牌楼的“大拉翅”发型、花盆底旗鞋与服饰形制的功劳。 中国清代服饰风格的确立与精致的服饰纹样分不开,特别是旗袍和大袄,很讲究在领口、前襟、下摆、袖口镶花绦或花边彩牙子这种加饰以多为美,越多越考究。有的多达十八道,就城里称之为“十八镶”,由于装饰太甚,几乎看不清其原来的质地。罗可可纹样中那些细得不能再细的花蕊、草根,那些构图严谨规整的图案都在中国服饰纹样中得到再现。无止境的追求繁复,精致规矩,细腻,最终导致了走向堆砌、繁缛、冗长和千篇一律的无声气的宫廷服制的极端。总之,清代服饰中追求繁缛以精巧、细致为上品的服饰风格,都是与西方罗可可风格在服饰上的体现是一致的。 清代服饰从它本身来说综合了历代服饰之优秀成果,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服装皇国的一颗明珠———“旗袍”,从这一点来看,可说是功不可抹,至于繁缛的服饰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之外的诸多因素,所以我们应以更审慎的态度来重新看待它们。
道光经咸丰、同治到光绪中叶,女子服装的花边使用十分盛行,流行多而宽的镶滚,从二镶二滚,到五镶五滚。“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人们形容当时的女装是“鬼子栏杆(即花边)遍体沿”。
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氅衣
清光绪,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134厘米,下摆宽132厘米,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 缠针 套针 平金 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 袖处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常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讨穿在衬衣和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氅衣
清光绪,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134厘米,下摆宽132厘米,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 缠针 套针 平金 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 袖处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常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讨穿在衬衣和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光绪,身长142厘米,两袖通长136厘米,下摆122厘米。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绣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衣内衬品月色素芳丝绸里。领 袖 衣缘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花卉纹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白玉琢蝉式扣四枚。此氅衣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手法,运用平针 戗针 平金 打籽等多种刺绣针法在湖色缎纹地上彩绣折枝菊花纹样,构图飘逸自然设色朴素和谐,刺绣者准确的掌握了菊花的形态和特征,把它的叶脉轮廓和花瓣的卷曲变化表现的活灵活现。
无法复制,你可以去看看,挺漂亮的,还有哦,《最后的格格》中霍思燕。这件至少6镶。
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最后结局都是怎样的?
1637年,鸭绿江边皮岛,明军守备森严,清军久攻不下,鳌拜向皇太极请战担任先锋官,对皇太极发誓“如果拿不下皮岛,我提头来见”。
鳌拜战功赫赫,被称为第一勇士此后,鳌拜率领部下向明军发起进攻,一时间弓箭、火炮齐鸣,清军却被打得七零八落。关键时刻,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敌营,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在他的激励下以一当十,舍生忘,最终攻克皮岛,战胜了明军。
捷报传至皇宫,鳌拜居功至伟,荣升三等男爵,获得“巴图鲁”称号,巴图鲁在满语中意为“勇士”,鳌拜成为清朝第一勇士。从此之后鳌拜履立战功,在崇德六年松锦会战中,他更是五战五捷,成为一名骁勇战将。
皇太极后,鳌拜效忠顺治,曾跟随阿济格征讨李自成,又随豪格进入四川与张献忠作战,大破张献忠部队,正是因为对顺治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所以在顺治临终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资格最老,威信最高,位列第一,苏克萨哈母亲是公主,他又出身名门,排名第二,遏必隆老祖宗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也是名门之后,履立战功,位居第三,最后才是鳌拜。
索尼上了年纪,苏克萨哈是一个墙头草,到处随风倒,遏必隆则十分软弱,对鳌拜言听计从,不敢反抗。
等到康熙年满14岁时,索尼已经病逝,苏克萨哈知道自己敌不过鳌拜,于是主动上书皇帝,请求看守先皇陵寝,此举其实有逼迫鳌拜、遏必隆退位的意思,对于康熙来说,这是一次获得执政权的绝佳机会。
可是鳌拜却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诬陷苏克萨哈“背叛先帝、别怀异心”,罗织了其24条罪状。在两方博弈过程中,康熙因为年幼受到了种种恐吓要挟,最终不得不将苏克萨哈处以极刑。
自此朝中大臣更不敢与鳌拜为敌,鳌拜独揽大权。鳌拜有恃无恐扶植亲信党羽担任朝廷要职,控制宫中侍卫,监视康熙一举一动。
索额图为首善扑营小勇士生擒鳌拜所谓“想让其灭亡,必先让他疯狂”,鳌拜久居高位,逐渐对年少的康熙失去了君臣之礼,康熙上朝时,鳌拜经常呵斥那些不合他心愿的大臣,甚至一些大臣想要请假都必须先得到鳌拜批准。
有一次鳌拜声称有病不去上朝,康熙亲自去他府邸探望,当康熙进入鳌拜寝室时,康熙有些心虚,伸手摸向床下,此时侍卫看到鳌拜脸色不对,预感事情不妙,抢先冲到鳌拜床前,掀开褥席,发现褥席底下竟藏着一把利刃。
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一时非常尴尬,康熙帝知道自己人入虎口必须化解尴尬,于是他替鳌拜解围“刀不离身乃满洲习俗,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说完他就带着侍卫起驾回宫了,留下鳌拜继续思考人生。
为了制衡鳌拜,康熙祖母孝庄太后册封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尽管鳌拜坚决反对,但碍于孝庄太后的地位和声望没有成功,康熙由此获得索尼家族的帮助,索尼儿子索额图成为铲除鳌拜的关键人物。
康熙和索额图一同策划,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决定动用小股精锐力量铲除鳌拜,于是康熙以练习摔跤的名义,让索额图亲率10余名少年,每天在大殿进行练习,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侍卫在宫廷内外摸爬滚打,辗转腾挪,即使在鳌拜上朝时,这些侍卫也依然嬉闹不止,慢慢让鳌拜放松了警惕,他认为这只是康熙的娱乐活动,并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威胁。
康熙八年5月16日,康熙和索额图认为时机成熟,开始实施计划。康熙先将鳌拜的牙分派各地、远离京城,孤立了鳌拜,随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在行动开始后,索额图对少年侍卫训话,鼓舞士气,当鳌拜进入皇宫时,立刻就被十余名少年侍卫制服,康熙下令命康亲王拟定鳌拜、遏必隆及其同党罪状,议定鳌拜犯有30款罪状,遏必隆犯有20款罪状。
不过审问期间,鳌拜掀开了自己的衣服,露出当年征战时身上留下的无数伤疤,对康熙说“我至少有过犬马之劳”,康熙看到遍体鳞伤的鳌拜,心动恻隐之心,决定将其囚禁,免除了他的罪,鳌拜被抓后并没有活太久,不久就在了禁所中。
鳌拜虽免罪,他的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被诛。
康熙小勇士们的归宿鳌拜后,当年一起抓住鳌拜的这些少年都得到了晋升。康熙认为他们是大功臣,对其加官进爵大肆封赏,并进入善扑营,善扑就是摔跤,由此看出他们个个武艺精湛,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索额图在此事中功劳最大,他的亲侄女是康熙的原配妻子赫舍里氏,因此得到康熙重用,拿下鳌拜三个月后便升为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清朝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此时他重权在握,风头无量。
十年后索额图因病请退,康熙仍然委任他为议政大臣,由此看出对他很信任,但不久之后康熙却因为索额图涉嫌谋反被彻底激怒,太子胤礽是索额图的侄孙,因此索额图自然支持太子胤礽上位。随着康熙年事已高,他总是怀疑胤礽想提前上位,再加上索额图不断地帮助胤礽,胤礽特别地骄纵,这让康熙非常厌烦。
索额图有一个叫高士奇的门客,一开始索额图十分重视高士奇,但其后高士奇被康熙破格提拔,索额图依然对其态度冷漠,甚至出言讽刺,高士奇怀恨在心,最终背叛了索额图,投靠了他的政敌明珠,明珠和高士奇一同构陷了索额图,加上康熙心怀不满,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将索额图幽禁于宗仁府,当年9月赐,索额图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处。
除了索额图外,还有5名少年侍卫。
爱新觉罗·赤哈,赤哈是康熙的远房兄长,受到康熙的信任,鳌拜事件之后,他担任兵部郎中,33岁升至湖南巡抚,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就在步步高升之际,赤哈却突然身染重病,不治身亡,去世时才36岁,十分可惜。
齐佳·明图珠,满族贵族子弟,在鳌拜事件后任兵部郎中,后来因母亲生病请辞回家,康熙念其除奸有功,赐予他五万两白银,并让他按照巡抚标准发放薪水,直至终老,明图珠回家后,人人都知道他与康熙的亲密关系,于是他买地置业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发展成东北首富。
佟佳·扬古泰,满族贵族子弟,此后当上康熙的侍卫长,历任陕西巡抚,以省级干部的身份退休,在80岁那年寿终正寝。
黄昌顺,汉人大臣黄锡衮和他小妾生的孩子,当年15岁,黄昌顺并不精通人情世故,在刑部得罪了不少人,后来调到户部也捞了不少钱,由于贪赃枉法,黄昌顺受到康熙帝的训斥,但念其有功,康熙最后还是包容了他,让其退休回家当了一个员外,活到73岁去世。
魏宝全在几人中年龄最小,在抓鳌拜时才12岁,他一直用身体压住鳌拜一只腿,将其扑倒在地,平定三藩时,图海任军事主帅,魏宝全任监军,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后,魏宝全升为广东巡抚之后,主动辞职回到了老家湖南,走之前,康熙也赏赐他五万两白银,吩咐湖南巡抚给他盖了一栋别墅,终生按照巡抚待遇发放工资,直到去世。
此外还有两人曹寅和李煦,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抓捕鳌拜的行动之中,但是由于口口相传,导致了一些误解,曹寅是李煦的妹夫,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在后人心中名气很大,李煦和曹寅一起在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工作过,专门负责为皇宫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装,不过康熙频繁南巡,花费了大量库银,李煦亏空达五十余万两白银,最后曹寅病逝,李煦补完了亏空,又被加升户部右侍郎衔。只是“九子夺嫡”时因为站错了边,选择支持八阿哥,最后被雍正抄了家,发配边关冻饿而。
结语:
康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清朝也在康熙手中逐渐强盛起来,他之所以能够取到这样成绩与制服鳌拜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少年有些居功至伟,最终命运唏嘘,而那些知恩图报,励精图治的少年,最后的待遇都不错,这也看出康熙对有功之臣还算是比较仁慈
清朝服装介绍,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
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
特点:清朝服饰大体上追求清秀,简洁,窄袖紧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闭关锁国的性格。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
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扩展资料
演变
1、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2、乾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3、嘉庆道光年间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百度百科-清朝服饰
清朝服饰的特点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的服饰风俗借助军事与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
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五品以上官员穿貂裘,必须于每年的冬至月(农历十一月)初一统一换穿,俗称“翻褂子”。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长袍马褂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与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满族青年女子着旗装,其坎肩为一字式,中年妇女着旗袍。汉族妇女的服装组配,一般是袄、褂、裙和披风。
诗书礼仪之家,小姑娘长到13岁必须穿裙子。只穿裤 *** 裙者,一般是侍婢和乡下劳动妇女,此外, *** 是 *** 裙子的,只穿裤子,这是良家妇女与青楼女子在服饰上的根本区别。
扩展资料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时间处于游牧日子和交战状态,所以紧身、简练、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清朝服饰形式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繁缛复杂,也是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设计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而封建制度衰落。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百度百科-清朝服饰
关于清朝服饰的特点及文化1、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2、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3、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4、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扩展资料
服饰的基本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那时的强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1、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歌女可以半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
百度百科:唐朝服饰
清朝女子服饰特点1、汉女服饰
汉族妇女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著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尚保存着明代的马面裙,康熙年间马面裙开始着重装饰裙门,后来裙褶又改为长梯形接片。
2、满族及宫廷妇女服饰
清初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后开衩的长衣,后来改为左右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旗袍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初期旗袍无领,穿着时需加上领巾,后来加上假的元宝领。
3、后宫服饰
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的称为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
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
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
扩展资料: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满族妇女的发型称为旗头,清中期开始有二把头,清末满洲贵族妇女在二把头上加上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
百度百科-清朝服饰
清朝服饰的特点1、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 是突变的满族服装。
2、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3、清代早期开始逐渐强迫变汉服为汉式旗装。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4、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
扩展资料:
清朝服装的演变过程:
1、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2、乾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
3、嘉庆道光年间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4、同治年间
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5、光绪中期
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6、光绪末年
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7、清末
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