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李顺昌服装-南京李顺昌西装定制价格
中国第一件西服是出自在哪里
无历史可考。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来中国的外籍人和出国经商、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新街口广场的历史沿革
新街口是南京一个古老的地名,也是著名商业中心,但在1929年以前只是一片冷清的普通旧式街区,沿街房屋后面还有不少空地及池塘。1929年开始的首都建设,新街口广场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0米。内部为直径16米的圆形大草坪,向外依次是8米宽的环形卵石地面停车场,9米宽的水泥三合土筑成的花坛,20米宽的环形沥青车行道,5米宽的环形水泥混凝土人行道。
宽达40余米的4条干道在此交汇:中山东路、中正路、汉中路和中山路,中间形成环形广场, 并以一尊铜像为分隔。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新街口广场中央曾经放置过一枚巨大的炸弹模型。这个模型是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防空委员会成立后,为举办防空展览会而制作的,意在提醒人们警惕日军的空袭。
1942年11月12日,先生诞辰76周年纪念日前夕,汪精卫把自1929年起一直安放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先生铜像移放到新街口广场中央。
民国时期,新街口地区为南京的交通、金融、商业中心。中山路、中山东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四条干道汇聚于此,这里终日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有交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大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以及聚兴诚银行等,构成了一个银行区,使这里成为中国“华尔街”。福昌饭店、大三元菜馆、同庆楼菜馆、三六九菜馆等饭馆林立,灯红酒绿。中央商场、李顺昌服装店等商店云集,不胜枚举。《中央日报》、《朝报》、《新民报》、《扶轮日报》等有影响的报馆,以及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世界大戏院、中央大舞台等娱乐场所也汇聚在新街口。新街口成为当时南京的核心。
1949年4月23日,中国占领南京。7月6日下午17点30分,在新街口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
“”期间,矗立在新街口广场的先生铜像被转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保存,1985年3月12日又被安放到藏经楼纪念馆前。
1983年5月,在新街口广场西北角兴建的金陵饭店落成。金陵饭店是新加坡华侨、南京籍人陶欣伯投资的,高37层,110.40米,是当时中国最高建筑物,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
198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新街口广场中央竖起了一座“金钥匙”雕塑,由3把直立的金钥匙和一个银色的圆球组合而成,象征着南京人民用科学、民主、法制三件法宝,去打开现代化的大门。
1996年11月12日,在纪念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制作了一尊先生铜像安放在新街口广场中央。铜像高5.75米(连基座通高11.12米),重6.2吨,铜像面朝北,身着西装大衣,马甲领带,右手执文明棍,左腿前迈。它是以1912年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背景,撷取先生为革命奔走、举步出行的瞬间形象,凝固成永久的画面。
2001年之前新街口广场一直是环岛式建筑,2001年,由于南京地铁1号线施工,广场拆除,铜像(1996年版)迁移。2009年9月,地铁二号线新街口地面施工将全部结束,2009年5月,铜像的回归问题也引起了各方讨论,民国时期铸造、体积较小的铜像也被相关部门纳入铜像重回新街口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
2009年8月,《新街口广场复建方案》编制完成,考虑到在建的南京地铁2号线工程,预计2010年春节后,以1996年版的铜像回归新街口。方案拟以铜像为中心,四周扩展成直径8米的环岛,在环岛外围增加宽幅为一米的铺装道路,整个中心最终为直径10米的环岛带。同时周边景观以绿化为主,并且使景观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2010年5月19日晚,阔别了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9年多的“铜像”正式回迁,铜像改为面朝南方。
西装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占领正装地位的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
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